聚焦项目学习,畅想校园空间
--记温州市林可造“名师送教”工作室第 5次活动
春日研修笃行远 探索实践求真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日益凸显,多元化教学趋势对中小学校园空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型、创新型、美育浸润式校园空间成了推进教育变革的物质载体,也成了面向未来教育的美好校园追寻方向。
为了引领美术教师们对校园空间创设有所思,对项目化学习实践有所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学习真实有效发生。2024年3月5日温州市林可造“名师送教”工作室第 5次活动在瑞安市曹村镇学校举行。
一、聚焦项目 课例研讨
本次活动由瑞安市曹村镇学校李仁秋老师带来项目化实践课例《校园“悦”读空间设计》。师生围绕曹村镇学校的平面图开展探究活动,结合生活体验、需求畅想,开展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孩子们像设计师一样构思,做出造型美观、功能强大的立体“悦”读空间模型,对教师们进行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有很大启发。
瑞祥实验学校胡可可老师和文成县玉壶镇小的陈伟坤老师对本课做了精彩点评。两位老师都认为本节课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巧用学习支架成为本课的亮点。项目学习单在各个环节穿插,便利贴直观展现空间设计的需求,微视频的技能支持,都极为高效地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和创作。
二、参观微展 专家引领
瑞安市校园空间设计项目化优秀案列微展,是瑞安市推进校园美育空间建设和落实教学变革的阶段性成果展示。该项目以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和温州市教育局"未来教育"等相关文件为行动指南,围绕校园空间设计展开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把美术项目课程植入校园空间建设,基于学生视角创想未来学校空间新样态。
展览作品来自于瑞安市马屿镇中心小学《童邻·絮语》、瑞安市仙降中学《龙腾祥瑞》、瑞安市安阳高级中学初中部《绿意》、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附属小学《未来学校》、瑞安市飞云中心小学《流水》、瑞安市塘下镇第二小学《红色记忆文化长廊》、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附属小学《未来校园》、瑞安市云周中心小学《彩梦启航》、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贤趣》等。有的是对校园局部空间的改造设计,也有对校园整体空间的设计,还有对未来学校的创想,充分展现了瑞安美术教师和学生们在校园空间创意设计项目上的实践成果。
本次展览还非常荣幸的得到了各位领导、专家的莅临指导。温州市美术教研员李崇高老师、温州市各县市美术教研员们、以及温州市各综合学科教研员们都在活动当天到场参观。有的就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有的就某个校园空间模型的设计进行探讨,有的则和林可造导师就区域推进项目化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对话。特别是温州市美术教研员李崇高老师针对具体的空间模型,逐个观看,一一指导。他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探索和实践,但也指出了校园空间创意设计时,要考虑实用性,比如对未来美术馆的空间设计,美术馆的展陈空间是否需要作为重点主体去呈现,而不是附属的休闲空间在模型中最显眼。同时,设计要有明确的立意,所有的外在形态、色彩、布局等,都体现了设计立意和理念。设计布局在空间中非常关键,要注意空间的大小布局变化,也要注意封闭和开放式布局变化。最后,李老师还提到为了使设计的空间模型更具有精致美感和设计感,对制作模型的材料选择应该要有更高的要求。李老师具有专业高度的引领,明确了该项目继续实践的迭代改进方向,让在场的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林可造导师代表瑞安的项目组老师们,感谢了李老师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也鼓励大家,把该项目继续做深做实,赋能学校空间建设,形成美育课程新的文化场,引发学校、学生更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三、反思总结 深入研讨
在干货满满的两项活动后,工作室助理陈立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校园创意空间项目化学习实践阶段性成果研讨会,既是对该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反思,也是对专家意见的再次明晰。首先,大家梳理了各位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加深对意见的理解。其次,项目组老师们抛出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比如怎样让合作学习更深入?怎样激发学生更多元有趣的创意设计?项目化学习的学习单怎样设计更清晰等。陈老师组织大家群策群力,去思考,如何去面对解决共性问题。各位老师们,也互相互助,在一些个性化问题上,讨论解决方案。大家热烈研讨,耐心聆听,对项目化学习,对校园空间创设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有所行,有所研,有所悟,大家对未来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更有信心和底气了。
四、走进自然 画笔创春
三月春风送暖阳,蓝天白云映花黄。为了夯实教师专业素养,促业务能力提升,使学习价值最大化。在研讨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开展了户外写生活动,老师们游走在油菜花田间,感受色彩的丰富变化,捕捉树木花草的光影变化,用画笔抒发对自然的热爱。
一天的活动犹如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一场关于“项目化学习”的教研告一段落,关于“项目化学习”的思考却还在继续。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直前行在路上!
撰稿:林文丹
一审:尤海秋
二审:陈立
三审:林可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