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璐 > 本市信息 > 巧思明辩,倾授琢玉之道;多维联结,践行慎思博远——记温州市周璐“名师送教”工作室第26次活动

巧思明辩,倾授琢玉之道;多维联结,践行慎思博远——记温州市周璐“名师送教”工作室第26次活动

浏览量:211|发表日期:2024-06-08|来自:


巧思明辩,倾授琢玉之道;多维联结,践行慎思博远

——记温州市周璐“名师送教”工作室第26次活动


以辩论道  助推思维进阶

人间五月,夏意清浅。荷风送香,竹露清响。一场巧思明辩的思绪碰撞就在此时徐徐展开。

千课荟萃,万人共享。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新田园教育集团小学副校长周璐老师携《两小儿辩日》精品课例在千课万人讲坛作引领示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共探文言文教学新路径。6月4日,周璐名师工作室走进龙湾区海城第一小学,周导首次实地展示这堂充满高阶思维的精彩思辨课——《两小儿辩日》。以辩论道,彰显思维魅力。从“辩”字出发,趣解“辩”之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场辩论赛。

 

新课伊始,在周导的引辩启思下,学生瞬间浸润在满满的历史氛围中。初读感知环节,周导引领学生启用旧知,理解辩题。而后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利用之前习得的文言学法疏通文意,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启发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秘妙,发现两小儿观察角度不同因而观点不同,同时明白辩论之所以有理有据,是因为他们都以事实为依据,用常理做推论。紧接着学生化身“两小儿”,依托文本演读故事,尝试“辩斗”。在一次又一次的“辩斗”中逐步做到“辩之有理”、”“辩之有味”。学生高涨的热情随机生成。周导适时给予资料补充,引导学生再次结合资料发表观点,跳出文言,巧辩阐思。最后浏览历史上有名的辩论之士的故事,体悟辩论语言之精妙,思想之碰撞,尽显辩者智慧与涵养。周导的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进阶分明,加上适时的点拨,逐步拨开文字背后的迷雾,将内隐的思维逻辑凸显出来。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下课后仍觉意犹未尽......

巧思明“辩”,倾授琢玉之道。课后周导聚焦难点作《巧用支架,让思维清晰可见》的观点报告,就本课设计理念进行阐述。周导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难点诸多:难点一:文言难懂。其中包含实词、虚词、语序等变化造成了儿童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周老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大意时渗透“古今异义”、“通假字”这两个文言文学习方法,搭建学生理解上的支架。难点二:文化难解。语文课程以文化人,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古人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由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因此需要铺垫时代背景,打通文化理解上的障碍。难点三:思维难见。本文隶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观点和理由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如何将内隐的思维外显这个问题,周导指出,第一:依托文本,代入情境点燃思维火花。第二:借助图表与句式,多重关联探寻思维内核。第三:援引资料,多方引证延展思维触觉。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意的见解、深刻的表达,因此要遵循教材的逻辑与儿童心理的逻辑,融合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建构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

基于语言文字,聚焦思维能力,不断延展学生思维敏锐度。周导精彩的思辨课堂,精妙的文本解读,为老师们解开了困惑已久的文言教学难题,提供了思维教学新路径。


多元整合  践行跨学科理念

切磋琢磨方成玉,新秀潜学绽芳华。下午,乐清市建设路小学的董娅佩老师带来《大概念统摄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的观点报告。董老师首先在强调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大概念及跨学科学习的含义,继而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整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相关资源,创设“神舟十六号新闻发布会”的学习情境,多维联结,融合推进学科教学。

董老师借助跨学科概念图,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大概念统摄下的知识网络,让我们明白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应立足语文学科,找准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主动向其他学科延伸,描绘有利于建构跨学科学习的知识图谱,帮助学习者利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多学科知识整合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善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复杂问题的认识方法,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评促学,搭设阶梯式学习任务链。董老师还创设了“召开神舟十六号新闻发布会”的真实情境,围绕“科学理性与科学想象”的学习主题,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链。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大胆想象未来的生活。任务二:学习开展辩论的注意事项,根据辩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任务三:拓展阅读《三体》。董老师提出:评价内容要多维,评价主体应尽量多元,评价方法也应多样、综合、全面。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师生都能及时全面地收到课堂教与学的反馈。

准确定位大概念,再整合资料,联结多学科学习方式,运用综合学习方式展开真实境脉中的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璞玉需细琢,耕耘出硕果。思辨课堂,拓宽学生思维深度;跨学科学习,延展学生学习的思维广度。今天与周导同行,是迈向更高阶思维的一场奔赴,此时与伙伴共学,是走进万花丛中的一场相约!更落地的课堂,更本真的教学,我们永远在追寻的路上!


评课稿

1

追光前行,一场精彩绝伦的思辨盛宴

龙湾区状元第三小学  应素洁

6月4日,我们的大家长周导为学员们及海城一小语文教师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绝伦的思辨课——《两小儿辩日》。她以课堂之笔,勾勒出一场跨越千年的思辨盛宴。周导似引航者,轻摇兰舟,引领我们探寻古人智慧的粼粼波光,更展示了她对于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教学,给我们提供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类课文的教学新路径。

一、启航:情境导入,历史的穿越

周导以“辩”字为引子,巧妙开启了一次历史的穿越之旅,让学生瞬间沉浸在两千年前的辩论场。通过历史情境的构建,学生不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更激发了对文言文的兴趣,为后续学习铺设了情感与知识的双重基础。

二、浸润:旧知启新,诵读的探秘

在初读感知环节,周导充分运用旧知引导,让学生理解辩题,这一策略不仅降低学习难度,还让学生自信地进入新知探索。将反复诵读与文言学法指导进行巧妙结合,周导带领学生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游弋,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两小儿视角的差异,理解辩论的理据,智慧的推论,这过程让学习生动且深入,让深度学习有章可循。

三、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的体验

角色跃然,智辩生辉最令人赞叹的,莫过于那一幕幕角色扮演的生动演绎。周导让学生化身两小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辩论,这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思维的锻炼。两小儿之辩,不再停留于书卷,它跃然于课堂,化作学生们眼中的火花,口中的激流。在角色的互换中,学生们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重现古人的辩论风采,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四散开来,照亮了思考的角落。这过程让学生对文言的理解更深刻,思维更活跃,是教学的高光点。

四、远见:古今对话,文化的寻根

在课堂尾奏,周导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与历史的辩论大师对话,穿梭于智者的故事之间,了解历史上辩论之士的故事,学生在领略辩论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感悟到了辩论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人文精神。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让学生深刻理解辩论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智慧的碰撞,是文化的传承。

周导的这堂课,犹如一次文化与智慧的盛宴,不仅让知识有了灵魂,也让教育变得生动,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如何在辩论中发现智慧。周导以教诲人,以课育心,以智启人。她以创新的教学设计,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解析,而是成为了一场生动的思想与文化的探索之旅。这堂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优秀教学范例。

2

精准设计巧思辨,让智慧火花真正绽放

乐清市白象第七小学  郑梦慧

今天有幸现场聆听周导的课例《两小儿辩日》。周导先引领学生读懂文言内容,继而带领学生深入体悟故事背后蕴含的理。课堂上,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一路走来,整节课学生在“读——悟——辩——思”的过程中,绽放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智慧火花。

思辨能力源起于思,关键在辨。所谓“思”指的是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辨别分析,以便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现从阅读材料选择、安全氛围营造和思辨话题设计三大要素入手,以本课为例,浅薄地分析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体系的。

一、文本选择是基础。本班学生基础较好,周老师从课堂伊始的读通顺,读好停顿和节奏,到借助注释说文本含义,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初步教学。紧接着,周老师通过挖空词语的形式,在不断朗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等较陌生的词语;巧搭“一儿看见           ,推论         ,得出         。另一儿感受到         ,推论        ,得出        。”这一语言支架,让学生在言语表达中理解文本逻辑。这样的学习设计由内容到推理,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理解了文本内容。

二、安全平等是前提。教师在课中提出了一个思辨性问题:“如果你是孔子,你会支持谁的观点?”第一个学生回答“都支持”,教师并不着急反驳,而是耐心倾听他的观点。对于学生之后的各种答案,教师也始终秉持中立的态度,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整堂课下来,学生真正从课堂中感受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有理有据的畅所欲言的表达,从而更加松弛地表达真正的所感所言,课堂的交流氛围是和谐的,宽松的。

三、话题设计是关键。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对于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展开辩论,于是,教师联结单元任务,在课堂最后也开展了一场小小辩论会:“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经过层层抽丝剥茧,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可是存在的价值是真的。由此可见,筛选有思辨价值的问题推进教学,设计关键的话题,就能精准地提高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效能。

如今的语文课堂注重设计结构化的语文活动,以一系列活动推进一堂课。活动,就是任务过程中具体的学习行为分解,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在阅读、比较、推理、辨析和讨论等持续而又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鲜活生长。然而,这样结构化的语文活动往往容易走入一种误区:教师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活动缺失了对文本由浅入深的解读,丢弃了咀嚼品味文本语言的环节,丧失了主动探讨的欲望,如此一来,活动就只剩躯壳。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思辨点,让学生在探讨交流和归纳总结中提高思辨能力。

总之,一堂课之所以成为好课,都需要教师深入文本,看见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让思辨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真正绽放。